***流转在银川的韩文化印迹

在宁夏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韩国留学生李道荣已经在银川生活了6年。6年前,30岁的他带着妻子一起来到银川,开始了自己的中国生活,如今已在银川育有一子的他,属于在银韩国人中的“中国通”。 ...
八十大寿的权奶奶(中)和她的朋友们。本报记者张晓雪摄
今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还有3天,银川直飞首尔的航班也将正式开通。显然,这一年里,宁夏将迎来一大批说韩语的游客,也将发现一些重点景区设立的韩文标识及韩语导游……今年,“韩”潮将会持续席卷宁夏。同时也让我们开始关注身边的韩(朝鲜)文化。尤其通过这些韩国(朝鲜)人在宁夏的生活,让我们接近了解那片引发“韩”流的地域。
那些在宁夏的留学生们
目前在宁夏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韩国留学生李道荣已经在银川生活了6年。6年前,30岁的他带着妻子一起来到银川,开始了自己的中国生活,如今已在银川育有一子的他,属于在银韩国人中的“中国通”。
“我到现在也很难理解中国人的‘马上’、‘两分钟’是个什么概念,如果在韩国,人们说‘马上就到’的话,真的是很快就到了。”对李道荣来说,本地人模糊的时间观念始终让他很困惑。在宁夏求学的这些年,他时不时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快递员打电话说马上到他家了,但是两个小时后还是没来。打电话催,得到的回答是到门口了,信以为真的他真的去开门,门口却还是空无一人,“类似的事情常让我哭笑不得。”
总体来说,李道荣很喜欢中国,尤其喜欢宁夏,“中国和韩国相邻,彼此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多相通之处,加上这几年中国发展很快,来这里也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李道荣告诉记者,在韩国,由于发展受限,就业和生存压力很大,上大学、找工作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根本不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行业,所以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李道荣在韩国工作了几年,就带着妻子来到宁夏,读他喜欢的历史专业。
“宁夏气候干燥,不像韩国一到雨季接连不断地下雨,什么也做不了。并且这个城市步调比较缓慢,生活没太大压力,适宜生存。”目前李道荣读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他计划在宁夏找工作、定居,扎根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目前在宁大像李道荣这样的留学生有二十多个,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对银川充满了喜爱,而这些在宁夏少有的外来面孔,也受到了本地居民很多特殊的礼遇。比如目前就读于宁夏旅游专业的金河英,常因为自己韩国人的身份而吃到“免费饭”,坐“免费出租车”,“宁夏人都很热情,不但本地的同学经常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玩、过节,还常会遇到出租车司机、餐厅老板听出我是韩国人而免单。”金河英一脸兴奋地说道。
与金河英相比,在银川生活了3年的李志惠,则是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适应本地人的一些习惯。比如说第一次在宁夏过春节,大年三十儿晚上十二点刚过,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起时,李志惠吓坏了,以为是“战争爆发了”;再比如一次生病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在中国绝不能独自去医院,“一楼、三楼看病,再去一楼缴费、二楼拍片子,然后再去三楼……看病花了半小时,上下跑加排队花了半天时间。”即便有些不愉快的经历,但李志惠还是很喜欢宁夏,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中国。
李成玉:将韩国料理带到宁夏
3月18日下午,一向安静的罗宾叔叔比萨店西夏区店显得热闹非凡,侧间里,一个庆生的家庭隔着落地窗吸引了路人的眼球——一伙人有20个左右,其中一部分穿着传统的朝鲜族服饰,围坐在一起,时不时有人站出来高歌一曲,每当歌声响起时就会有人配合着在一旁舞蹈,或者合着歌声拍手打着节拍……这是一个生活在银川的朝鲜族人的家庭和他们的朋友,聚在一起为80岁的权奶奶过生日,这个生日聚会是她的女儿李成玉帮她举办的。
李成玉的母亲权奶奶是朝鲜人,已经过世的父亲是韩国人,多年前他们迁徙到吉林,安家延边。李成玉就在延边这个朝鲜族人的聚居区出生、长大。
1991年,李成玉的弟弟考上宁夏大学,她的母亲随同前往。两年后,李成玉来到银川,在当时人们对韩国料理还一点概念都没有的情况下,她便在同心路市场摆起了路边摊,专门出售朝鲜冷面。
作为将传统朝鲜美食带到银川的第一人,李成玉显得很自信。到银川刚一周,她就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在同心路选址摆摊,因为挂着“朝鲜”这个异国名号牌子,立即引来了过往人群的注意。可能是因为新鲜而品尝的人们,接受不了这种对他们来说过于劲道,味道偏甜,还冰冰凉凉的面,这道舶来品,在银川“搁浅”了。
那时候的李成玉一天只卖出几碗面,别说生意了,生活都很难维持。当时周围小吃摊位的摊主,都将操着生硬普通话的李成玉称为“老冷”。
顶着压力,李成玉艰难地维持了一年。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因为离宁夏大学比较近,学生们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朝鲜冷面从学生中开始,逐渐被一部分人接受。
之后,李成玉的生意顺利了很多,同心路的小摊摆了5年,1998年李成玉在宁夏艺校附近找了一处店面,扩大了经营,除了朝鲜冷面外还出售一些传统的韩式料理。
2005年,一部《大长今》在中国卷起了一股“韩潮”,当年的11月,李成玉也将店址搬迁到湖滨街,正式起名为“韩式料理”。到今年,李成玉经营韩式餐饮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了。
“虽然有很多亲戚移民韩国,但我从没想过离开宁夏。我喜欢银川这个城市,希望能一直留在这里。”将近20年的时间,已让银川成了李成玉的第二故乡。
据了解,银川市的韩国料理及韩国烧烤有近30家,其中大多数的店主要么是来自中国的朝鲜族聚居区,要么来自韩国,还有一部分是虽生长于银川但有亲戚生活在朝鲜族聚居区的汉族人。是他们,通过饮食,让银川人多多少少地了解到了韩国文化。随着银川与首尔直航的开通,他们期待,会有越来越多来自故乡的人,走进他们的店中。
赵信爱:“家乡的金达莱花让我终生难忘”
赵信爱和权奶奶同岁,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她于1958年支援宁夏到了隆德,后来调到银川市某医院担任护士长,如今已经退休的赵信爱已经在宁夏生活了50多年了。
赵信爱3岁时和家人从朝鲜来到中国,在她的记忆中,15岁以前,时常在朝鲜和东北两地走动,“解放前对边境管理比较松散,我们虽然住在东北,但是会经常回到朝鲜去走访亲友。”那时候给赵信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每年春天朝鲜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和小时候学校组织的踏青活动,“朝鲜对教育非常重视,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家长和孩子一同出行交流的活动。小时候每到春天金达莱花开的时候,家人都会准备一些食物,带着孩子去参加学校的踏青活动,大家一起歌唱、玩耍,中午将食物摆在一起野餐。”新中国成立后,不能再在朝鲜和东北之间随意走动,使得赵信爱对朝鲜的生活充满想念。于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还在就读中学的赵信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是负责后方防疫的,那时候所有的部队都配备翻译官,因为我从小说朝鲜语,可以直接和当地人交流,部分时候就充当了战友们的翻译,还顺便和战友们学习汉语。”朝鲜战争结束后,赵信爱被安排到西安就读军校,随后来到宁夏。
在宁夏生活了50多年,赵信爱的爱人是汉族,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都和当地人没什么差别了,她一度甚至连母语都不太会说了。好在后来认识了权奶奶等一批在宁夏的朝鲜族人,才慢慢找回了自己的乡音,“目前在银川大概有30户左右的朝鲜族人,有机会我们都会相聚。”听说银川和首尔要开直航了,赵信爱也很高兴,“这几年偶尔也有韩国的亲人来银川看望我,但是转机很麻烦,有了直航,会方便很多。”
如果平时见到赵信爱,会觉得她和许多走在街上的老人一样,没什么特别,但是在权奶奶的生日宴上,操着一口流利韩语的赵信爱真正回到了“家”,穿着韩服的她与老伙伴们一起载歌载舞,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漫山遍野开满金达莱花的山坡上。
稳定的社会环境,意想不到的礼遇,高性价比的生活……银川对韩国人越来越有诱惑力。因为有着相近的文化,韩国人在华生活显然更容易适应。银川,正成为这些韩国人的第二个故乡.。
本报记者 张晓雪
3月20日,标有中文和韩文的导视牌在银川河东机场“上岗”。
据悉,3月24日,银川至韩国首尔航班将正式开通,为确保机场地面服务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银川河东机场增加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在机场内安装了中文、韩文对照导视牌及温馨提示牌。同时,机场还制作了韩国服务礼仪小贴士,向旅客宣传韩国礼仪。
--
|

青岛天言韩国语韩国新闻编辑组提供!